對於跨文化的一些看法

因為開了多元文化成長背景的話題,我也分享一下我的經驗。


入社團的時候我大概有介紹一下我的背景,大概就是在台灣長大,小時候成長約有10年的時間,被視我如親女兒的一對美國夫婦次文化影響,高中到美國超級白的州讀書,是全校唯二的有色人種,之後又回美國讀研究所,也在日內瓦讀書,然後在其他國家住過,不過那是長大以後的事了。

我自己的MBA是在美國Thunderbird拿的,這間學校不是很主流,前陣子還被ASU併掉,可說是非常淒慘,但是在我讀書的那個年代,美國MBA排名還在50上下,在global management領域連續十幾年都穩坐第一名寶座。(這不用有爭議,包含Wall Street Journal, Financial Times, US News, Bloomberg, The Economist的排名都是)
這所學校特別的地方是他不拿GMAT, 學術或工作成績做唯一考量,有跨文化背景的申請者可加很多分,所以大多數的學生要是混血兒,要不就是小時候因為爸媽外派,當外交官,傳教,軍隊駐紮,在國外長大,我那年讀書,學校才300人,開學舉旗儀式就舉了67張國旗(表示有67個國家的學生),算是非常特別的一間學校。


學習期間,就是要如何把跨文化優勢運用在商業和政治領域 – 連CIA都會有特別專案來我們學校招募,我有同學的背景就是退役的CIA agent,也有同學去應徵CIA,跟電視上看到的不一樣,CIA會找的人不是電視演的那種只會講英語,在中東街上跑給人家追的金髮猛男,都是看起來就像100%外國人的低調人,聽去應徵的同學說,有場考試是在跑步機上跑8小時不讓你下來,pay很高,但是出任務前幾天你才會知道自己要去哪裡,我也有去career fair應徵,不過booth的人說我不是美國出生的美國人,沒辦法應徵,不過給了我一個CIA的徽章當安慰獎。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情是,我在的那一年,達賴喇嘛有來學校演講,演講結束,跟所有在場的學生握手,握到一個中國學生的手的時候,達賴喇嘛問那同學你從哪裡來,她說中國,達賴喇嘛好激動地用兩隻手握她的手,她對達賴喇嘛微笑的那一幕,在場所有人的很感動。


總之,雖是MBA,但在學校我選修了許多跨文化的課,在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的研究主題就是Confrontation of A Hybrid Child. 在研讀這個課程當中,我也順帶解決了自己的矛盾,一些心路歷程就拿出來分享。


第一批跨文化小孩出生大概是在60~70年代,一直到70~80年代國際互動頻繁,加上異國婚姻,開始變成一股浪潮。但是真正開始有針對這塊的研究是到90年代開始,而到現在,已經變得非常的成熟,他甚至有一個名詞叫做TCK(Third Culture Kid)專指在多元文化成長的小孩,對國籍的定義並不明顯。第一代的TCK像是前美國總統歐巴馬,那時候的TCK,過的非常的辛苦,但是相對的2000後出生的TCK,如果能有很好的引導,可以有比較好的適應力。


有本書我很推薦,是David C. Pollock寫的Third Culture Kids: The Experience of Growing Up Among Worlds,會建議家裡有TCK,自己不是TCK的爸媽讀,在親子教育上會有幫助。


回到我自己身上,台灣算是一個非常mono-culture的環境,這種環境在過去還沒那麼國際化的時候,會對跟自己不一樣的文化非常排斥,我小時候常常會有價值觀錯亂的問題,像是當我爸媽跟我說,20歲是一個人的精華時期,為成功的人生奠定良好基礎,大學要好好讀,還要替事業打基礎。但是另一個聲音會跟我說,20歲是一個人的精華時期,趁年輕有體力,要多看這個世界,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工作只是金援妳想做的事情,不要把生命浪費在工作上。在價值觀上就是不斷的衝擊,會很迷惘。


另外身為一個台灣小孩,我就喜歡穿非常印度民俗風的衣服,喜歡刺繡和手工,這簡直會被其他小孩視為怪胎!被排擠還真的是被排擠的理所當然!所以我後來學會過兩面人的生活,一些不被認可的想法不說,也會儘量符合大家對我的期待。


那個時候年紀還小,如果問我文化認同屬於哪個國家,我會說台灣,而且壓跟不覺得自己有受到美國文化什麼影響。是大概到國三左右,才會開始意識到,自己有某部分不屬於這個環境,會告訴自己到了美國自己會好過些,但是到了美國,就是非常傳統白人基督教環境,覺的反而跟台灣中產階級沒有什麼不一樣,我也是後來才理解,每個人就像個matrix,橫軸是他的國籍文化,縱軸就是他所處的社會階層,你要找到跟你一樣的人,他一定也是要在同個座標上。


這些一直經歷的文化問題,是到Thunderbird才開始解決,那種感覺很奇妙,就是自己經歷過內心的衝突和挫折,發現原來有一大群人也經歷過,人跟人的關係會變得很緊密,環境裡所有被環境質疑過的行為都變得正常,然後也沒人去追問你是哪國人。人跟人緊密應該是因為類似的背景和經驗,而不是因為國籍,尤其當國籍又很難定義的時候。


這時候會發現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像是我跟美國人和亞洲人沒有很好,會跟法國人和在南美長大的美國人比較好,法國人小群體的概念跟亞洲人比較像,也同樣愛吃,但是獨立性又跟美國人比較像,討論聊天的內容也比較類似。有個在巴西長大的日本人跟其他巴西人或日本人也沒有很好,反倒是跟台灣人比較好,也有在日本長大的美國人,反倒是跟南美人比較好,就也許在兩個環境下都覺得格格不入,卻在第三個文化找到平衡點,文化這件事真的非常複雜,多重文化背景的人,真的不是在單一文化長大的人能夠體會及定義的!而當處於A和B的文化,卻發現自己的最適文化是新出現的C,這又要怎麼定義自己?那為什麼要在乎別人怎麼想?


另外像是之前我寫過的那位前男友,他爸爸是比利時人,媽媽是西班牙人,但是爸爸那邊親戚都是法國人不是比利時人(就剛好當時國界被畫到比利時去變比利時人),而且他爸爸住在西班牙的時間比住比利時還長,他也跟媽媽那邊比較親。他在巴西出生跟長大,但是幼年時期大部分時間都在哥倫比亞,後來在西班牙讀的大學和工作,他的西班牙文和葡萄牙文說得比法文好。


所以以台灣人爸爸和護照是哪國人,你就是哪國人的概念,他應該是比利時人,但是他對比利時其實沒什麼感情也沒實際住過,你說他是西班牙人,他又說他沒有西班牙護照,倒是有比利時跟巴西護照,所以每次人家問他他是哪國人,連他自己都很困惑。


Thunderbird在出校門的時候,會有一排蘇格拉底曾經說過的話,I am neither Athenian nor Greek but a citizen of the world. 我在學校都還沒注意過,是一個德國朋友有次去了Thunderbird玩,深受感動,跟我說,我才知道的。但是我知道的是,常常人家問學校的人你是哪國人,得到的回答是citizen of the world。因為我們就是地球村村民啊,我們給另外一個國家的愛,或許給的不比我們原生地或居住地還少,我們甚至不太確定自己會在哪個國家終老,那些之枝微末節的事情,就不要太在意,不然容易為了to identify還有to define,忽略掉那個big picture。


我自先生的爸爸是俄國第一代,媽媽是愛爾蘭第二代,他是美國人,你說他是美國人嗎他也完全不是,因為他很嚴肅,有俄國人和愛爾蘭人的居安思危和悲觀,但是講到很多觀念上的東西,他又是個典型美國人。我弟的老婆是馬來西亞華僑,在新加坡讀書工作,也住過日本。我自己的朋友也是多國背景,就算是台灣人也是從小在其他國家出生,或是在好幾個國家長大。

我想會形成這樣小群體的原因就是因為人生前半段都常被排擠,所以懂得學會包容。如果有衝突,會選擇去了解,和用和平的方式解決,而不是對立,因為這才是維持關係最好的辦法。

刊於2021/3/23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