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過去差不多六年工作都在大陸,跟台灣職場有點脫節,這上週開始找工作,也陸續開始有面試,但是把我大陸薪水砍一半,對方都覺得還是太高。
先前是20年前一批做財務和投資的朋友都先移到香港或新加坡,後來是做品牌的人都跑去大陸。
原因就是跟交易量相關的工作,薪水是反映在市場規模上,今天就算做同樣的事情,得到一億的業績跟一百億的業績,薪資待遇肯定有差。
以我過去在台灣及大陸的外商的工作來講,整個台灣的業績都抵不過一個北京或一個上海,台灣是個成熟的市場,還要養一整個辦公室的人,所以能夠移到大陸的工作就會慢慢被移過去,因為就算降低營業額,但是毛利可以拉高。以比較高薪高階的職缺來說,現有職缺的老屁股絕對不可能走,年輕一代如果能安於現狀會留下來,覺得沒有前景的就跑去大陸。
在大陸市場大,薪資願意拉高的狀況,會吸引很多世界人才,像我之前的老闆是俄羅斯人,再上面是美國人,他的上面亞太總裁是英國人,因為吸引到人才,競爭程度就會拉高,專業度就會不斷加強,所以回過頭看「今天就算做同樣的事情,得到一億的業績跟一百億的業績,薪資待遇肯定有差。」,要接下來說的就是,「待遇有差的狀況下,起初是做同樣事情,後來大市場會越做越專業,小規模市場的則反之」。
在大市場越來越專業的情況之下,就會覺得台灣市場不夠專業,就會把一部分需要整併的的工作切到大陸去,台灣就像個區域辦公室,維持routine的事情,找小朋友就夠了。(這陣子就算面試高階工作,我常聽到的就是,我們市場小,不需要做到妳之前做的那麼專業)
之前有人頭公司找我應徵一個新進入台灣的品牌country manager的工作,結果找我前外商公司在台灣的員工,月薪都在十萬以上,因為台灣市場規模太小,實在也是請不起這檔次的,但是退而求其次找薪資低一點的,檔次又不夠,那個品牌後來好像還是繼續維持代理商模式。
我覺得這有點雞生蛋、蛋生雞,因為市場小,預算低,薪水給的少,專業人才外移,專業人才外移又導致市場縮小,預算變少,薪水低等無限循環。國內需求就是這樣沒錯,但是外銷市場大,但是台灣外銷除了IT業之外,實在也很難說出哪個消費者會知道的世界的品牌。
我上海好朋友做到某消費品牌亞太區市場總監,年薪大約80萬人民幣,她懷抱著理想想要回台灣工作,同樣也是薪水砍半,得到的回應都是「小廟容不起大佛」,她不介意,但是她的老闆們都會很介意,會介意自己的屬下其實可以當自己的老闆。她了解台灣市場狀況後,也覺得沒什麼挑戰,就摸摸鼻子又再跑回上海。
所以我現在其實也有點進入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的狀態。
那天陸先生的朋友來,那朋友是個歐洲人,現在在台灣開了三間公司,疫情前每年有六個月的時間都在旅行(玩),反正就是找到致富法則(產業市場已經有點基礎,甚至有點競爭,但是去做沒人做過的事),有了基礎之後,有專業經理人幫他管公司,他只要每月確認錢有進戶頭就好。
陸先生又有個美國朋友當初熱衷挖比特幣,還寫了程式挖「金幣」,有錢他又買更多,後來35歲就退休了,唯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定期飛去香港把生活費提出來。
我也想到我前老闆(不是外商的那間,是家start-up),是個美國猶太人,當初致富也是去做市場已經有點基礎,但是去做沒人做過的事,他跟陸先生那個歐洲朋友有個類似的地方就是,找到市場對的機會點,用高薪找到專業人才,補足他自己的不足,讓事業不會錯過時間點,或讓競爭者有抄襲和超越的時間。如果沒有錢,就去募,然後成為其行業的龍頭,後面的人再怎麼追也就追不到了。
不過,當初的外商我也是去做re-launch brand,性質類似start-up,相型比較之下,整體薪資結構不同,以及品牌知名度,真的會影響一家公司衝得多快,整體薪資高,人才找的齊,大家程度差不多,可以跑很快,有的人薪資高,有的人薪資低,程度不太一樣的狀況,公司內部會出現很多的拉扯,人才拉不動程度較低的人,也沒辦法拖著團隊往前跑,公司請人才來,基本上就是在幫忙做內部教育訓練,而不是搶市佔率。
所以回過頭來看,市場上在鼓吹財務自由,對大部分在台灣的人來說,真的很難,一來是過去被訓練出的思考方式是如何從各種SOP中找出適合自己的人生SOP,而不是被訓練有眼光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那就難找到藍海,二來是被訓練的做事方式較為保守,保守不是不好,我自己做事也保守,不會一次輸到脫褲子,但是保守的同義字就是穩健,不會有大落,但是也不會有大起,但在市場跑得快的情況之下,慢慢來就很容易落後。
總之,不管什麼年紀,關於人生的事,每天都還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