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研究指出,肌肉的體積是脂肪的三倍大,現在修正是多了15%而已,不管怎麼樣,增加肌肉量很重要。因為就算體重一樣,整個人視覺上會縮小而且立體。

如果有給專業教練訓練過就知道教練不會看重量,而是看體脂比和肌肉量,再來就是看身體水份含量,確保沒有水腫的狀態。

主要原因是肌肉量達到一定的標準,代謝就會快,會積極朝著增肌發展,等到肌肉脂肪顧好,體重自然會調節到一個完美狀態,畢竟看起來瘦比體重輕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再來就是搭配飲食,蛋白質補充不夠,肌肉就無法修補,另外還要足夠的營養素維持身體機能。

以前我家很嚴格,我先生會規定家裡一餐要吃多少克的肉,多少克的花椰菜,家裡可以吃酪梨燕麥或是馬鈴薯,但是不吃飯或麵,尤其是麵。我先生定的家訓就是吃不能少不能餓,只能熱量變低,不然營養會不夠。現在他已經放棄我了,但是對自己還是很嚴格。

在運動更細的部分甚至要看身體肌肉分布和組成,像是爬山不能只鍛鍊腿,核心和背部肌肉也需要訓練,才不會產生代償而造成長期傷害。單邊的運動,像是壁球和高爾夫,慣用右手的人,通常上半身右邊和下半身左邊會比較發達,肌肉不平均除了容易運動傷害,還會影響到骨骼發展。運動訓練菜單變得很重要。

所以過去出國爬大山或探險,如果原先的運動是打球攀岩或是衝浪,會需要有三個月的訓練,調整身體肌肉組成。

甚至有時候適時補充熱量才有體力減重這是真的,像是爬山的時候,超過20分鐘的運動會開始燃燒脂肪,爬大山因為高海拔,熱量燃燒很驚人,但是熱量轉換成醣分的速度過慢,容易體力不支,反而要補充高熱量,讓脂肪能夠順利轉化。高熱量巧克力或是核果都是好的選擇,有次爬嘉明湖,到山上我先生突然掏出一罐skippy花生醬大家都開心的笑了,就用髒髒的手,挖著那罐花生醬吃完。

疫情之後不能上健身房團課或是爬山,在家運動開始會膩,身體慢慢習慣不運動的狀態。

這次回花蓮後開始恢復以前的節奏,很溫和的一週六天,一次只半小時,TRX跟HIIT和瑜伽交互練習。主要監控還是在肌肉量和身體含水量。(身體含水量太高可能是水喝得不夠,也可能是身體需要大量修復,就需要調整)一週那天沒運動是cheat day,藉著不忌口的大吃,去提高身體的代謝率。

之前為甚麼身體拒絕楓糖排毒,讓我痛苦到不行,造物主說了八百萬次去運動,很可能我過去的知識變成信念綁著我,想要改變方式就全身抵抗。能夠理解自己的身體這樣想,覺得也沒有錯,就順著他吧,每個人身體狀態都不一樣。

前幾天挖掉一個大信念之後,今天出門穿褲子發現褲子變垮褲,整個嚇到,發現體脂肌肉都有掉得很平均,但是體重居然掉兩公斤!第一件事是檢查自己的手臂和屁股有沒有下垂!我們的皮膚就是一個臭皮囊,像一件衣服,沒有肌肉撐著讓它立體,並且按照節奏減肥讓皮膚能夠順著調節,就會像是穿一件過大的衣服一樣鬆垮,而一鬆垮除非胖回來,也就無解了。

趕快下指令並趕快挖掘皮膚緊實的信念,然後最後強者我朋友造物主還是導向多運動這個結論!

一起運動吧!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