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也是極簡主義者。
當初裝潢房子,設計師說,你家沒有木作櫃子,一剛開始看很好看,但是久了會開始堆很多雜物。我說我們的東西真的沒有那麼多啊!常常來我家的人就都知道,我家的樣子從搬進來到現在都ㄧ樣。
那天朋友說要點名大家一年不買新衣,我跟她說千萬不要點我,因為我的衣服已經不多了,都是破了才買,再不能買,大家剩下的一年會看我穿破掉的衣服。我的衣服就只有黑白灰,如果好穿的棉質上衣,我會一口氣買三個顏色。
誰沒有過去,以前我對穿著很講究,衣服不多,但是一定要穿的好,買了很多prada和chloe的see by chloe,大部分日常衣服就穿Diesel。當時是1號38的標準模特兒身材,結果隨著年紀增加開始發福,那些衣服全部不能穿。也是進入運動產業,會要求穿品牌的衣服,我的穿著也開始改變,就都穿很簡單的單品。
對衣服配色有強迫症的我,當這一方面的需求變得簡單,可以花很少的時間打理自己,反而穿的簡單,看起來就專業,因為焦點不再是我穿了什麼,而我是什麼。
年輕時有兩年的時間不斷遷徙,最誇張的一年是一年當中兩次國際搬家,當時重量規定還沒那麼嚴,我記得是48公斤,所以我所有的家當就是四季的衣服日常用品全都裝兩個大皮箱,還是活得好好的。
常常探險時在外兩週到兩個月也只能背一個15公斤的大背包,因為那些東西都要背在身上,這還包括許多的裝備,不全是衣服,儘管出門前已經減量,但是旅行的前三天還是會繼續丟東西。
在大陸爬了兩個月的山的那陣子,有個很大的體悟是物質擁有的準則是需要,不是喜歡。除非沒有他會死,不然就不需要擁有。我可以背著15公斤的東西負重前行,沿途最在意的點就是這個背包有多重,或是我可以只留下最需要的東西,以自己能輕鬆負荷的方式欣賞風景,畢竟欣賞風景才是我出門的目的,而我不可能因為背包太重,放棄了上山的機會。
看成人生的長度,那個背包就是我們的物質生活,我們可以專注在不斷清點自己擁有的物品,但是也可以專注在人生旅程本身。這樣想,突然間很多東西都可以放下。
當初設計師在設計我們家,說要怎麼木作,去修正我家的格局,或是需要如何遮蓋樑柱。我跟設計師說,就允許房子以他最真實的方式呈現吧,也許世俗覺得不美,就是我看到的美。設計師把我家的案子命名為Wabi Sabi 侘寂。
我家的房子40多歲,是當時台灣的鋼筋大王蓋的,用料非常好,一個蓄水池一般工人一個半小時可以拆掉,我家是一隊工人拆了一個下午。但當時的施工也不像現在那麼多科技,全部都是手工,牆不平,甚至可以感受到粗糙,線沒有對準等等,甚至這幾天裝窗簾,工人都一直抱怨我家地板不平。
但是我看到的是前人的的努力,用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去完成這棟房子,這房子多了很多人情味。而來過我家的人就會知道,在這個世俗裡面不完美的房子,會給人很高的能量和很深的寧靜。當我們去接受這房子的不完美,同時也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但或許轉個念,因為我們覺得這個房子是美的,是完美的,去接納這棟房子,同時我們也接納了自己。當我們創造了接納的能量,來到這房子裡面的人就會覺得寧靜。
極簡不是丟到什麼都不剩,而是從過濾什麼是我需要和我想要,去探究我想要的原因是什麼,是為了滿足什麼樣的內在需求,然後去理解並滿足那樣的內在需求,不是用物質填滿。留在人生的只剩我需要的。
當理解自己的匱乏感從哪裡來,不需要用物質去填滿匱乏感,就有錢,當對錢不匱乏,就會有更多的豐盛感受。接著被帶入一個正向的循環。
一切都是最高最好的。
想法來自:https://www.facebook.com/faber0205/photos/a.131181367532635/981099979207432/
精神上的極簡主義:靈魂必需的東西,是不需要花錢買的
多餘的財富只能夠買多餘的東西,
人的靈魂必需的東西,
是不需要花錢買的。 ”
——《瓦爾登湖》
梭羅名著《瓦爾登湖》百年前的娓娓道來,卻在當今時代的浮光掠影中顯得越發深刻。
“如果可以,我想購買簡單”——這不是”苦行僧”式的自虐,而是一種更為人性化、經濟環保而又輕鬆愉悅的生活方式。
0
1
精神上的奧卡姆剃刀原則
“如無必要 勿增實體”
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她們崇尚一切從簡,經常被當成”另類”。這些自嘲為「另類」的女孩,還有另外一個名字:
極簡主義者。
她們認為:衣服不必花哨,簡單、耐久、實用就好。
黑、白、灰、藍,素色百搭款,極少裝飾和花邊。對崇尚極簡的女孩來說,乾淨的純色才是歷久不衰的經典款式,耐久和實用是第一硬指標。
更重要的是,崇尚簡單並不意味著降低生活品質。
蘋果公司神話的開創者史蒂夫·賈伯斯,一生信仰”少即是多”,《賈伯斯傳》裡描述他年輕的時候因為覺得傢俱不好看,房間裡除一盞燈再無其他。
但他過得不好嗎?並沒有,一生他都做著改變世界的事,精神富足,即便家中空無一物。
數十年來永遠是同一套裝束:黑色高領衫、普通的牛仔褲和板鞋。
這樣簡單的設計,其實出自日本著名時裝設計師三宅一生之手。”無結構模式”的服裝理念,看似平凡無奇的裝束,所流露的禪意令無數人為之傾倒。
最精湛的工藝不害怕折舊,最簡單的設計不會落後於潮流。
行為和言語始終保持一致的賈伯斯,還有過這樣的思考:”苦行和極簡讓人更加敏銳,匱乏即是富足,自律產生喜悅!要明白一個大多數人不知道的道理:物極必反! ”
這就是極簡主義者的信念:數量做減法,品質做加法。
她們的「減法」是面對自己滿滿當當的衣櫥,看看有多少不合身,多少不滿意,多少是幾個月來碰都沒碰過的?這些讓自己產生負面情緒的服裝,首要的任務就是減少它們的數量。
她們清楚自己究竟喜歡什麼、缺少什麼、適合什麼,而不是一看見網店爆款或是品牌大減價就把持不住自己,為了那一點小便宜,被拖入到更深的泥潭裡。
她們說:希望能過上一種”不役於物”的生活。
她們的生活方式遵循”奧卡姆剃刀原則”: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有意識地提升我們最重視的一切,擺脫妨礙它的任何東西。”
舉例來說:當你要閱讀的時候,面對的是一張堆滿雜物的書桌,你需要掃開這些東西,騰出一個看書的地方…… 相比之下,如果書桌上只有一個檯燈,一本筆記,一支筆,連閱讀的心情都會愉悅許多。
這不僅符合極簡主義審美,更是懶人的福音。
有人會覺得,多存點東西以應付不時之需,總有一天能用得上。
然而問題在於,所謂的「不時之需」真的存在嗎? 隨著商品市場的發達,沒什麼是臨時要用而買不到的。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囤積了一批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登場的雜物,把家裡活生生折騰成一間倉庫,既佔空間,又增加自己收拾整理的壓力。
相比之下,簡約、溫馨、舒適,才是居家空間最高的追求。
0
2
“佔有”的悖論
你佔有物品的時候,物品也在佔有你。
人和物品的關係,是人心智的體外化,你佔有物品的時候,物品也在佔有你。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一個人放下的越多,就越富有。
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的女主角麻衣,對整理東西有種偏執的熱愛,包包衣服排列整齊,搭配一目了然;廚具餐具各歸其位,做飯才從櫥櫃裡拿出;遙控器紙巾盒都安靜擺在櫃子裡,需要用才拿出來。
維持這樣的狀態,難免和家人發生衝突。
當麻衣扔掉奶奶準備拿來喂鳥的布丁杯時,她倆再次爆發了激烈的衝突。在兩代人不同的生活態度面前,麻衣堅持:只保留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一旦買了就好好保養,為長久使用而用心維護。
“喜歡的東西好好使用,不必要的東西早日剔除”,是最好的生活態度。
現在很奇怪的一點是,拒絕參加集體活動,彷彿就成了天然的靶子。不僅大家會在背後議論你「自閉」,父母長輩也會責怪你:這孩子,怎麼一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
在生活中,也偶爾會見到這樣的人:她們平時待人友善,談吐親切得體,在面試或演講時也可以毫無懼色、侃侃而談,但比起和同學聚餐或一起購物、唱K,她們卻更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待著,寫幾篇隨筆,看一本看了很久的書。
自律才能帶來長久的快樂。看似不合群的人,往往擁有強大而自由的內心。
只有當人格和獨立生存的能力已經足夠完善,才能夠減少對「合群」的依賴。
這些沉默又堅強的女孩知道,「人脈」並不是靠幾次聚餐和購物就能搭建起來的,想要獲取説明,只能付出同等的利益去交換。
如果是沒有必要的交際,那麼,就減掉它。
0
3
幸福與慾望
謹慎的擁有,
珍惜的使用,
勇敢的捨棄。
極簡主義者珍惜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對她們來說,眼花繚亂的關係網只會把生活攪成一團社交的碎片。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無疑,簡化資訊來源是一件相當重要的工作。
沒有多餘的APP,沒有吵鬧的推送,沒有雜七雜八的關注清單。
待人友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性格。
謹慎擁有,珍惜使用,勇敢捨棄。
極簡主義的核心其實是:找到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東西。
所謂的極簡生活,並不僅僅是所謂的「性冷淡」穿搭、簡化物品、削減人際交往,我們最終的目的,是找到並貫徹自己真正在乎的事情。
夢想、事業、家庭、朋友、信仰、美…… 每個人都有權做出不同的選擇。在去掉了所有喧囂繁雜之後,我們可以把時間積聚起來,在自己最喜歡的道路上前行。
這就是”精神上的極簡主義”。
正如Youtube上知名的極簡派博主Sean Lee所說的:那些奉行極簡主義的女孩子,丟掉的不僅是不必要的雜物和社交關係,更是生命裡一切不必要的干擾項,讓她們找到最輕鬆、最美麗的自己。
想獲取幸福,要麼滿足慾望,要麼停止慾望。 你總得二選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