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乃身外之物

他們為了省旅費,開藏疆環線都是自己煮,在路邊睡帳篷。路上遇到設備齊全的高級休旅車,非常驚艷,裡面連冰箱製氧機都有,也接受別人的糖的好意,接著看到有人從四川徒步到拉薩,問對方有沒有需要幫助的地方。

想到我第一次去泰國是自助三週,到曼谷住拷山路,後來為了省旅費,跟三個在巴士站遇到的德國人一起旅行(四個人搭車或是住旅館省最多,算是solo traveler的密技吧,哪天應該來分享一下一個女生背包旅行的密技分享)。那次蠻好笑的,德國人第一次到亞洲,第一天晚上德國人說只要遇到一家超商就要買一瓶啤酒,沿路喝到夜店。我說這樣不好吧,他們說不會啊他們都這樣,然後短短一公里已經喝了五瓶,我都快吐了。

對曼谷的印象就像海灘那種很嬉皮的印象。

總之第二次去是跟我媽和研究所同學,當時住四季酒店,出門都包車,活動區域都在siam paragon那邊,當時正好另外一票朋友也到曼谷玩,分享都是去sky bar或是the bed(當時曼谷很有名的一家夜店),我超錯亂的,這個曼谷怎麼跟我印象裡的不一樣。

有次一群都住過好幾個國家的閨蜜們在討論住哪個國家比較好,其中一個女生很酸的說,有錢的話,住哪裡都好。

然後我就想到曼谷。(後來Bali也是,自己去住poppy lane一天三百台幣的hostel,搭8小時慢船,跟爸媽去住麗池,搭飛機,也是恍如隔世)

很懂這兩個男生的心情。看到別人的房車,羨慕歸羨慕,但是知道那不是自己的人生。我自己是喜歡完全暴露在當地人生活的旅遊方式,用當地人的交通,品嚐當地人的生活,試著用另外一種生活方式去檢查自己的人生。

之前交往的對象很有錢,差別就是他買的東西生活的方式就全部多我一個零,我和朋友聚餐,一餐預算吃四百,他一餐四千。我一個垃圾桶買250,他要花2500買。他的生活沒有物質上的掙扎,但是精神上的掙扎很多。

我就覺得我真的不適合擁有很多東西,有豪華休旅車,或許生活變得便利,但是心理負擔好大。擁有的東西是必須品,而且都是需要的東西,會讓自己更貼地,更多空間去感受。

自己教豐盛,也多了很多對豐盛的思考,如果徒步到西藏,太苦了,我會開始匱乏。搭帳篷旅行,貼近風俗民情是我最舒適的方法。豪華房車,物質會變成我的累贅。所以我最豐盛的狀態就是這樣不多不少,保持心智舒適的狀態。

那天學生問我如果把自己挖乾淨,樂透中一億會不會真的中。我說這個跟你的神聖時機有沒有衝突。如果你中了一億就不工作,神聖時機不會完成的話,那就不可能中一億,還有你必須知道自己中一億,要拿一億幹嘛,為甚麼需要這筆錢。

我們的人生就是設計成這世靈魂去完成使命該有的條件,豐盛感受對我來說就是不多不少剛剛好的平衡狀態。而每個人對完成使命的物質需求不一樣,動機也不一樣,就好比以前上課說到激勵員工的方式要找到他的嚮往,有人要錢,有人要當主管,有人要成就感,有人不要錢不要名,希望得到家庭工作的平衡。要找到他的動機去激勵他,而不是給到他不需要的東西當誘因。

所以說,去尊重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需要崇拜有錢人,也不需要崇拜沒有物質需求的人。因為每個人的使命和誘因不一樣。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