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的早餐

花蓮的早餐非常多樣化,我剛到台北讀書時,看到滿街的美而美,覺得台北人好可憐喔,就好比都是starbucks,沒有特色咖啡廳的感覺。

小時候花蓮早餐店有兩種,一種是外省人開的,一種是本省人開的,外省人早餐店就是自己磨的豆漿,餡餅,蛋餅,蔥油餅之類的早餐。一種是本省人開的,項目就包羅萬象,有米粉羹,蛋餅,煎餃餡餅,油飯,飲料選項也很多。不管是本省人還外省人開的,特點就是料都是早餐店自己做,不是外面批發工廠製品,所以都超好吃。

蛋餅有兩種,外省人的就是麵團揉的,很有彈性,本省人的是蛋餅漿,嫩嫩的,口感不太一樣,做得好的應該是皮脆內軟,超好吃!重點就是醬油一定是泡過蒜蓉的醬油,在台北吃蛋餅是甜甜的醬油膏,都會有矮額,這甚麼東西的感覺。

以前跟閨密喜歡週五開車下花蓮,週日早上六點開車回台北,就會在路上買一大堆傳統早餐,開車到清水斷崖時可以看日出,就這樣一路吃到台北,覺得好幸福。

以前每年都會出國度兩周長假,對我來說是跳出生活看自己,重新做調整的過程,這兩年搞得我很崩潰跟不能出國也很有關係,度過幾次假都沒多大效果,就藉著上IA三週的課程到花蓮獨居和調整。

好心弟弟花了大錢把我們小時候的家整修了一番,當作家人週末度假,或是朋友來可以落腳的地方。我就第一個住進來了。

我小時候是住在美崙,國中的時候搬到吉安,那感覺很奇妙,就年過四十的人,突然回到10歲的環境,也冥冥之中理解到造物主的安排,因為確實IA就是一個透過身體翻舊帳的課程,噗。我才住進來都還沒開始上課,很多過去的議題因為環境的能量,又重新浮現。在上課前我已經自己挖過一輪了。

從回到10歲的那個心境,也讓我重新檢視我的人生,到底這30年來,在我身上發生了甚麼事情?我成長了甚麼?有甚麼狀態是需要讓我回去10歲那個小女孩的心境?

朋友問我每天關在房子裡面不會無聊嗎?我說我進入到一個mind trip的狀態。因為教學,因為療癒,能夠有足夠的時間讀書和學習,因為住在一個舊有能量的的房子裡,還帶著可愛的拉瑪狗狗,我肉身安在,心靈卻進入了一場大冒險。

回到正題,這陣子讓我最開心的早餐,分享一下。

魯豫早餐:這家平常是魯豫小喫,靠近亞士都飯店,我爸從小吃到大,我從從幼稚園吃到大,每次回花蓮還是要去吃,老闆是我爸高中同學的爸爸,後來兩個姊姊接手。特點是麵條都是自己揉的,小時候餐廳後面有位子,就夾在揉麵的房間旁邊,每次經過都會深吸兩口氣,去吸麵糰的香味。招牌是大滷麵片,就非常非常簡單的麵片湯。但手工的麵,麥子的味道很香,全家會點一些小菜配著吃。我成長過程的里程碑就是很小的時候是爸媽各從自己的麵分一碗給我跟我弟吃,第二個階段是我跟我弟合吃一碗麵,再大一點是自己吃一碗麵,每個階段都有被判定長大的驕傲過程。而且我很小就知道魯是山東,豫是河南呢!大家都是高中才知道!哈哈哈。

魯豫小吃在早上會是魯豫早餐,做的都是麵糰揉的北方麵食,蛋餅和蔥油餅很好吃,不需要再加醬油,本身有鹹,更能吃出麵糰的香味。

食號早午餐:再來是新發現的食號早午餐,就很傳統,我說本省人的早餐店。米粉羹有放柴魚粉吃得出來,湯很清淡,勾芡沒有那麼多。蛋餅超級好吃,就是粉漿,外面有點酥酥脆脆的那種!蛋餅好吃。花蓮大家都會排隊去吃廟口紅茶,那家我媽小時候在吃的,我們討論結果是那家其實特點就是營業時間很長,就方便而已,但事實上也沒有那麼特別,很多花蓮巷內小吃都可以打趴廟口紅茶啊。

楊媽媽米粉羹:這家米粉羹的特點是有放很多甜不辣,肉燥可以加錢加量,下單還可以多加烏醋,米粉羹就是要加很多烏醋和豆瓣醬和濃濃的湯頭才好吃啊!這家米粉羹就是我小時候吃的那個味道,濃郁,肉燥超多,還有很多的香菜!但是真的超飽足,勾芡也很多,所以食號的我早餐可以吃一碗米粉羹之外再吃一組蛋餅,但是楊媽媽我叫一碗大碗米粉羹,會從早上吃到中午才吃完。

最後是一個非常不相干的圖,是今年花蓮燈節的大老虎,那麼兇猛的老虎不能只有我看到!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