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師的界線

我爸媽都待過輔導室也有心理諮商師執照。

我記得小時候家裡常常有他們輔導的學生在我家,如果原生家庭有一些議題,像是家暴,暑假宿舍關,有時候就住我家一個暑假。

我記得有次我媽帶我跟我弟突然衝到一個外宿的宿舍,當時我媽讓其他學生照顧我和我弟,她就衝上去,樓上鬧哄哄的,後來連警察都來了,當時其他學生把我跟我弟帶開,照顧的很好,但是就是知道有大事發生。

那天跟我媽聊,才知道當時是有個她輔導的學生為了要打工幫家人還債,為了提神,吸安非他命累犯,那天是我媽去他房間搜出吸食器,報警把他送去勒戒。

我媽在私校,後來當財務的頭的時候,都會看這學期誰沒來註冊,打過去問,很多很窮的小孩沒辦法付學費,只好輟學,我媽就會幫他們把學費付掉叫他們來上課。其實每學期這樣搞真的不少開銷。

那個吸安被抓走的學生到現在還是很感謝我媽,已經超過20年了,每隔幾年都會過年全家開車到花蓮來我家拜年。因為要不是我媽當時夠狠心,強迫他脫離那個圈子(我記得當時他都在開計程車,常常翹課),他現在應該在坐牢。

覺得很多現在跟個案或學生的關係也是從我爸媽潛移默化來。

現在回頭看我爸媽的態度,他們可以當個笑嘻嘻的老師永遠都對學生很好,但是很可能那些學生還是走上原來的路,只是記得人生某個時間有人對他好。

我爸媽就黑臉白臉交替,這樣帶很多人走出來。

到現在我媽在帶團契幼幼班,很多問題家庭的孩子,其他老師都嫌,丟給我媽,我媽就是把他們帶出來。記得有個遲緩兒大塊頭都會揍其他小孩,後來被我媽弄成彬彬有禮的孩子,我問我媽怎麼辦到的,她就說會打人的小孩通常在家就是被打,他需要情緒出口,所以每次他一憤怒攻擊其他老師和小孩,我媽就會抱住他,一直跟他說,沒關係,我愛你。一直抱著講到他停下來為止。

作希塔之後會發現有些個案會有受害者心態,當受害者其實好處很多,可以不用面對自己的人生,一切都是被人家害的,要改變的不是自己,是害他的人,因為害他的人不改,所以就繼續當被害者的舒適圈。受害者可以到處加深自己的受害情節,把自己說的很可憐奪取同情,把自己說的越慘,得到的關愛還有注意力就越多。受害者潛意識裡巴不得自己超級可憐,這樣可以不用走艱難的路,去學會愛自己,尊重自己,重視自己,而是透過打悲情牌,馬上從外界得到情緒上的滿足。

遇到這樣的學生或是個案,我不會跳下去跟著一起陪他演戲。因為這個對他無益,也許跳下去演悲情戲,可以滿足我的小我那個「他們需要我」的尊榮感,但實際上我變成加害者,阻礙了他面對自己和覺醒的機會。從我父母潛移默化學來的大概就是去愛,不批判,同時也不縱容。

而我真的也不太care別人怎麼說怎麼看,今天會來學習就可能是我某個點啟發了他,而我就是愛自己,不批判自己,但也不縱容自己,而且在精神和道德上自律。我也發現學生會有那樣的共識,看到一個需要幫助的同學,會主動幫助,給與很多的分享和支持鼓勵,但是不會縱容同學當受害者,也會設定好的界線。

我媽那天跟我說她以前一個同事。她說當輔導老師到一個階段會需要把個案轉給其他老師,避免太多彼此的情感依賴,她有個同事把一個學生拉起來,學生轉給其他老師也跟這個同事感情很好,結果這個學生發生車禍死亡,我媽的同事開始學佛,幾年後就出家了。

我跟我媽說或許以世俗的角度看,那個同事是在逃避或是透過出家療傷,但也許她確實是看到更高一個層次的東西,明白這一切都是虛無的。而她去追求的是不透過外界能量打擾,找到她的平衡。

我們每個人都是抱著使命而來的,其中一個使命就是在別人的人生當中留下印記,如果不需要這樣的印記,或許根本不需要相會。去追求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只是曇花一現,但是我們每天要跟自己相處,自己對自己到評價比較重要。

只要抱著我必須這樣做才不會後悔的心去面對每件事,人生就沒什麼好後悔的了。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