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全家都老師或是做研究的,所以我很抗拒當老師,結果沒想到最後還是變成老師!但是現在漸漸喜歡這樣的生活,學習變成工作的一部分,而且可以把吸收的心得分享給別人,可以把艱深的知識消化之後,成為容易理解的概念幫助別人吸收。
這陣子對讀書感到厭倦,很多市場上熱門的書,沒有一個「紮實」的感覺,講的都很千篇一律,可以在坊間其他20本書上找到一樣的內容,於是又回頭開始讀經典著作,那種感動的感覺又找回來了。目前排隊的有羅素,榮格,康德,叔本華。
覺得以前的人很厲害,都是多方面涉獵,然後在一至三個領域專精,其他領域的知識都可以成為好針對鑽研領域的啟發。
現代人的生活變得很複雜,反倒是精神上變得單一,才不會燒壞大腦,而古代人則是生活很簡單,知識領域可以涉及的非常廣。我自己目前也是在極力簡化我的生活,尤其是在物質上,不要當個旅行時不斷點數行李箱裡面東西的人,而是心靈上可以機動性的說走就走!畢竟人生旅途上,看得多是靈魂可以帶走的,擁有的多,不管擁有多少,都會跟肉體一起留下。
當涉獵多的時候,能夠更理解宇宙,理解造物主,知道合一的狀態是甚麼。只可惜現在的世界,讓人分心的事物太多了,變成只能更專一的去學習一項技能或知識,人人都變成宇宙的一個小螺絲釘。所以要回到過去那樣的狀態,似乎就是要改變生活模式,讓自己簡單。
昨天看了一整天的書,空閒的時候,下午跟同學聊,晚上跟仙姑聊,再晚一點跟一個在宮廟裡面寫天書的朋友聊(結果發現所有的靈性學習都是萬法歸一),覺得有非常飽滿寧靜的感覺,而且心思可以單一,且長時間維持高頻。而不是一下看netflix,一邊划手機看momo有甚麼好買的,一邊還要問家人有沒有想要吃甚麼,我們的精力和體力就這樣耗掉了。
回過頭來書讀了會內化,跟多聞朋友聊天會得到啟發,但是不專心的一次做很多事情,最後只是滿足口腹的當下,滿足送出訂單的當下,同時因為不專心,也搞不清楚片子到底演了甚麼。
那天聽同學說她以前是個購物狂,家裡堆滿了戰利品,但是上次她去逛屈臣氏,試了開架式的所有商品,玩得很開心!但是最後她東西全部歸位一個都沒買。我能夠感受到她的喜悅,而且以過來人的身分知道能夠做到這樣不容易!我看到的是她正在篩減掉生命裡她不需要的東西,專注在她真正需要的東西,這行為是從她改變的意念延伸出來的,而這意念一但建立,同時會幫她創造出寧靜,合諧,豐盛的其他實像。
我記得高中的時候我弟跟我們講說,你們知道為什麼科學在20世紀停滯了嗎?因為天才都跑去手術房開刀了。
這幾天看羅素,真覺得我們家嘴賤的方式多少也受到閱讀的影響。
這幾天看榮格的自傳,發現他好多心路歷程跟我很像,很有共鳴!而且發現他很多觀點跟我一樣,像是他說婚姻是逃不了的修行,死亡是一個起點等。結果看到影響榮格最深的居然是叔本華和康德,我有種會心一笑的感覺。
就好比知道一個喜歡後印象派的人,在去問他你愛吃甚麼,去過甚麼國家,喜歡哪個作者,哪個音樂家,都會發現有很高相似度的狀態。就是一個人的喜好、行為或是看法,都是三觀的投射,而這三觀如果是受到同樣的人的影響,或來自同一個本源,也會有跡可循。
很有意思的是榮格在讀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時候讀到一個畫面的敘述,他似乎在一個中古世紀的經典上看過,所以榮格跑去問尼采的妹妹尼采是不是讀過這本書,尼采的妹妹說,他尼采青少年時期確實讀過。
人生經歷和資訊量太大,要做一個決定所有資訊都要跑過一遍會把腦袋燒掉,這些事情就會轉化成經驗和信念,然後埋藏在我們的潛意識當中替我們做決定,資訊會在我們需要的時候被提取出來,所以說尼采很可能忘了自已讀過這本書,但是當尼采要創作時,潛意識會把他過去的學習當作靈感送給尼采。
榮格也提到有個老師和學生在散步,討論精神科學,突然靈光一閃想到小時候的事,這個老師要求和學生走回去剛剛經過讓他靈光一閃的地方,他聞到鵝舍的味道,而小時後他曾住過一個農莊。所以說,當某個過去環境創造出我們的感覺,我們身處的環境當中出現的一條線索會觸發當時的情境,那個情境會把其他感覺一併帶回,告訴這個主人該做出甚麼樣的反應。
有次上課我講了同學,同學就哭了,當下我真的有點自責是不是自己太過嚴厲。才有這個念頭,造物主對我說,不是妳的錯,但是她需要妳的幫助。所以我私底下約這位同學挖掘,不然她無法繼續上課,挖到底層信念發現這位同學小時候說不過姊姊,所以當我講話的方式或是內容勾起她小時候跟姐姐吵架的開始情境時,哭會是保護她的方法。果然釋放掉這樣的情緒之後,她再也沒有哭過,而且當她不再畏懼,她成長的速度驚人。
我問造物主為什麼要讓我跟她經歷這段,造物主說,一個成功的療癒師,必須要能夠應付各種狀況和個案,她終究會需要學會如何面對,但是我協助她面對,會比她獨自面對好多了。
再回到DNA3,我發現安東尼老師和外國同學挖掘的方式都走現代科學的路線,而且他們問的每個問題,走的每步路,我都能夠用科學的方式去解釋他們為什麼這樣做,而不是單純就是「造物主說」。這樣的挖掘變得非常乾淨俐落,邏輯清楚,速度也非常快,整個刷新了我對希塔的三觀。
我一直去試著理解到底發生甚麼事,能夠想到的就是希塔波連結的就是我們的潛意識,如果能夠用現代心理諮商的技巧,結合希塔波直接找到問題的根源,可以發揮兩項療程的長處,以及對缺點互補。覺得太優秀了!
我又想到有次我問蘇菲老師,如果療癒當中,個案或是學生被附身怎麼辦,蘇菲老師說甚麼我忘了,但是一個重點是去找到問題的答案,很多狀態是由心理而來。我去問造物主,造物主說了很多,包含多重人格轉換的時候看起來也像是被附身,或是透過希塔波進入一個人的潛意識,勾起隱藏深處的記憶,卻沒有及時處理那樣的情緒,都會造成失控。造物主說附身有,但是不是那麼好遇到。(後來我看到神與我維安娜也說了類似的話。)
再者我又去思考為什麼會造成東西方的差異。
又正巧昨天睡前我在讀跨文化資訊的資料,就是透過文化比較去找出文化思考的脈絡,其中一項比較就是,人類知識在剛開始發展階段,未知太多,我們會恐懼未知,會把一切歸給「未知的力量」,也就是神鬼,我們學會不要招惹祂們,就可以生存。接下來進入科學的階段,人類開始探索,而且要把所有的未知變成以知,科學開始發展。接著進入到合一,就像是黃金比例這樣的公式不斷出現,開始覺得應該冥冥之中有個更高的力量去設定這些宇宙規範和管理這個世界,會更大膽的不是去畏懼這個力量,而是想辦法跟這個力量合作。
如果以我之前對文化的所學來說的話,就是,在西方,理性和科學以及實證非常的重要,不懂的事情要弄到懂,就算形上學或是量子力學這種看不到的東西都能解釋出來。
在東方,少了很多這方面的求知慾,而極權主義下的集體意識會去教育人民去恐懼不知道的事,不然,如果知道神之子的皇帝連鹿跟馬都分不清,每天只會鬥蟋蟀,小小年紀一身性病,人民難道不反嗎?這有造就出歷史上中華民族能夠統一,歐洲能夠保有區域色彩,都是用小王國或小城邦的方式存在的差異。最大的差異就是東方掌權者如何玩弄一個人對未知的恐懼,這樣的恐懼又如何形成無法改變的集體意識,也影響到”Confusian Asia”,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亞洲,也就是接觸過古中國的鄰近國家,或是華人能發揮影響力的亞洲,而影響了民主的發展。(想要聽更多等九月來上我的世界關係吧!)
所以西方療癒師的focus在探究潛意識,東方療癒師會探究前世或是鬼神。但我會問自己的問題是,我要的是療癒一個人過去的經歷而得到智慧,還是仍然把一切歸給未知,用第三者的客觀角度去看自己的問題?我還在找答案。
書裡榮格也有談夢境,夢境會以象徵的方式顯示我們的潛意識,有時候我們會成為另外一個時空的腳色,我也去想,連結希塔波會進入我們潛意識,希塔除了核心層之外的其他層面畫面的顯現,是否也是我們潛意識所展現象徵性的型態畫面?
可能有人會覺得我講這個很打我自己臉,因為我的文章常常分享我去歷史層的事情。
在認知科學裡面,人無法創造出意識沒有體驗過的事物,我可能會被問「妳那前世故事那麼扯,妳想像力也太好了吧!」
我也開始想,我有那麼扯的故事是不是因為我也有個很扯的人生。跨文化長大,13歲開始背包客旅行,對艱深的知識可以涉略非常廣,有許多文化以及歷史的學習,做過不同的工作,住過五個國家,去過很多不同的地方旅行,而且是深度旅行,住在第三世界的村莊裡那種。所以意識本身就比一般人廣。潛意識能夠連結的data base很大。就像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重創他兒時看過的場景。而我的前世是以夢境一般的把潛意識以象徵的方式表達出來。
今天假設我用東方人的角度去讀榮格,我大概會說這個人根本我的前世啊!他的思考邏輯脈絡,甚至他對人的信仰,都跟我好像!每個觀念都似曾相似!而且那麼巧,榮格死不到十年我就出生了耶!那麼就一句話「榮格就是我的歷史層,我的前世」,解決了所有的「未知」。
但是看到他的偶像是康德我就恍然大悟,因為我爸是教育博士,他就是康德的支持者,我從小到大父母都是用康德的理論把我跟我弟養大。同個影響的源頭,創造出類似的思想,這就非常核心層了!(榮格說,與其做好人,我寧願做一個完整的人。這句話就非常的康德!應該大家常常在我文章裡看到這句話的影子。)
不過這件事我還在學習和理解當中,真理不就要靠辯證得到嗎?(榮格表示:思想的動搖並非正確與錯誤之間左右不定,而是一種理智與非理智之間徘徊。)
這大概就是我這一週的生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