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課小分享。昨天很高興同學提到了努力工作這個議題。
之前接個案,我遇過不少「努力不一定有飯吃,不努力一定沒有飯吃」的信念,常常就到了遺傳層,台灣很多人的祖先都是以前來拓荒,都要看天吃飯,就算沒事也要去田裡面巡一輪,一場乾旱或水災就可能失去所有。當時因為都是佃農,收入不高,就會有人家有錢是他命好,我就是要努力工作的信念。
同學認識很多名人,舉她身邊成功企業家或是名人每個人工作時間都很長,很辛苦,連我都被拉進來說麻亞老師似乎也是工作時間很長,複訊還發現教材一直更新,同學說把事情做好就是要努力,天下沒有不需要努力的工作。同學對練,眼睛閉著進來看她們挖掘狀況,她們不知道我在房間,聽到自己的名字真的會心一驚。
最後挖掘結束我有跳出來說話,確實我身邊有很多工作狂,也有很多朋友不需要工作就過很好的生活。我有朋友住天母,大學畢業之後就靠玩股票和期貨沒有工作過,生了四個小孩,連老婆工作的辭了,過的還是很豐盛。
也有朋友30歲就退休,台灣美國兩邊跑,也是做投資,我看他就是一天到晚打高爾夫。
這都是人的信念和選擇。
不管是以前的工作還是現在當療癒師/導師,我承認我工作時間特長,但是我很開心,對我來說工作就是成就感和成長,財富是當妳做喜歡的事情,就會跟著來,不是我工作的重點。我也曾做過收入高的爽缺,但是工作太容易讓我開始懷疑人生的意義,所以就離開,尋求更多的挑戰。
或許別人認為寫文章和閱讀是工作,對我卻是紓壓,反而追劇對我來說壓力很大,因為追劇我會有太多的思考,看完覺得非常累,而且多了很多批判(這個人怎麼那麼笨。那個人有信念要挖掉。難道沒有更高更好的做事方式嗎?看完產生對人生無能為力的感覺)。
某個程度上工作和興趣對我來說是沒有一個明顯的分界的,因為我有選對職業,工作的時間沒有把自己人生賣出去的感覺,而是享受當下。換個角度思考,做自己有興趣的事,還可以賺錢,真的太棒了!那我就繼續做,做多一點!
知道自己是誰,喜歡甚麼,不喜歡甚麼很重要。
我曾經看過一本書說過,選職業就是選第二個有興趣相關的職業。做這份職業因為需要投入大量的精神和時間,會遇到很多挫折,多多少少會產生厭惡的感覺,如果選擇排名第一的興趣,會慢慢消磨掉對這件事的熱誠,產生厭惡。人生就沒有最喜歡的事了!
但是選擇第二興趣,遇到挫折就回家做第一個有興趣的事,但是又有足夠的動力和熱忱去調適自己做下去。
我非常的同意。
我自己第一興趣是深度旅行/閱讀/寫作。第二興趣是與人接觸。出現過兩次不同的機會,當初確實朋友公司有專案是要找人去沒人去的地方旅行寫vlog,會問我有沒有興趣大概是我很吃苦耐勞,可以去窮鄉僻壤都活得下來,對事情又有自己的見解吧,但是想了五分鐘就覺得沒興趣,原因是我理解到我喜歡旅遊的原因是對外探索,閱讀是對內探索,寫作是把這些事情記錄下來。但是如果這變成責任,我開始對環境麻痺,還是要硬擠出甚麼東西,對我來說會是項折磨。
而不管以前在工作或是現在做療癒,也會有不喜歡的事,但是因為這是我第二喜歡的事,就會讓我覺得我還有其他選擇,反而冷靜下來可以跳脫自己去看這件事。
所以到底工作要努力還是不努力,其實都看個人,最重要的是要去了解自己是甚麼樣的人,想要的是甚麼。
知道了方向之後就朝著那個方向走,想要的方向沒有具備那樣的信念就持續的挖掘,不斷的修正自己的信念到那個方向。
有些議題不斷挖,但是還是會不斷浮現,我發現可能的原因有兩個:
- 這個議題支撐了太多的美德和其他信念,潛意識不願意放手,怕一挖到底人生就會崩塌。每次的挖掘雖然沒有解決核心,但都有意義,透過表層不斷清理的動作,讓潛意識開始鬆綁,知道放掉這個最深最深的信念沒有關係,人生不會崩塌。當準備好的時候,會突然探底,然後人生就此轉變。就好比我之前提到DNA3第四天挖掘小時候被老師打,那件事情我挖了好幾次都只有在表層,最後我準備好的時候才發現,那個議題比我想像中的大,我恨的不只有老師,我恨體制,恨父母,恨見死不救的同學,所以如果我潛意識一開始就放行讓我挖到底,它會擔心我會覺得這個世界背叛我,對我沒意義,跑去自殺都有可能。當我回想過去,年輕時有幾次想要自殺,表面上看似其他理由,現在恍然大悟是當時的情景只是複製了被打那件事情的片段,產生了當時被打那一天的情緒,喚起了潛意識的記憶,覺得這世界不值得我留戀。而當我挖掘了很多背叛相關的議題,挖掘了父母議題,挖掘了體制的議題等等,潛意識找到支撐了,才讓我探底,就會一口氣挖掉。有點像是房子的橫樑腐蝕了,工程師要換橫梁,不會直接抽掉支撐橫梁的柱子,不然房子會倒,他會先架起支撐的柱子,才能夠拆掉橫梁,重新調整結構。所以當有一個大議題,有耐心,持續的挖掘,會到底的。
- 上DNA3安東尼老師教了一個非常重要,我以前沒有觸碰過的療癒技巧,就是有時候我們會承接其他人的情緒,在某個時候我們對某個人產生了罪惡感,就會想要補償他們,通常會是我們的父母,這情況下我們會想承接他們的情緒,要做的是去截斷互相傳輸特定信念的連結。過去療癒有類似的狀況,因為從個案似乎有兩個聲音在爭執,我知道一個信念是個案的本願,其中一個信念不屬於個案,知道家人有,但是不清楚到底是如何形成連結的。安東尼老師在課堂上直接點破問題的核心。後來跟我朋友說,朋友說心理學也有談到這一塊。看來我是需要持續的進修了!(也幸虧進修是我的興趣,不然真的會被當一個希塔療癒師所需要的知識嚇壞了。)
總之,不管是顯化,是挖掘,最重要的還是必須知道自已要的是甚麼。唯有了解自己,才是踏上靈魂使命道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