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靈的豐盛創造物質豐盛

關於豐盛這個議題已經思考一陣子了,開始有新的領悟。

之前看到某個女藝人,資產有三億,記者訪問她,她就說小時候窮怕了,總覺得賺的還是不夠。

回頭看到我弟跟弟媳,我弟是當年看到朋友都進竹科,覺得那不是他要的,沒有走向清交畢業生普遍會走的路。

他覺得人生的豐盛應該是個面向的,應該是豐富的,不應該只以賺錢為主,所以他選擇回到花蓮,跟我爸媽住,找份很簡單的工作,花時間陪小孩。

中間不是沒有其他機會,之前我爸有個朋友貿易做很大,因為我弟在日本住了十幾年,日文很好,也很能融入日本人社會,他邀請我弟負責國外部,也被我弟拒絕。

以前上班的時候每年定品牌業績就是一個例子,總覺得可以更好,強度可以更大,年終領很多,覺得自己還可以領更多,因為金錢數字沒有上限,會不知道甚麼時候是夠了。

那個時候工作強度很高,沒有私人時間,基於一種補償心態,就會用物質寵自己,做SPA、去高級餐廳、週末去外地度小週末、去機場就狂掃貨,而我飛行次數高,還常常用里程換東南亞小旅行的住宿。

但是人生回頭看,覺得那不是我最快樂的時光,最快樂的時光是在這開始之前,人生非常的平衡,周圍有好朋友,自己的小圈圈,認識很多有趣的人,去很多有趣的派對,每年的探險行程,戶外生活及運動….

豐盛的感受在內心,覺得為什麼那時候沒賺甚麼錢,但是不太覺的匱乏,倒是錢賺多了,總覺得生活這也不夠,那也不夠。最有趣的是我家Bose耳機好幾副,因為大陸免稅店加上會員折扣,會便宜很多,然後會一直出新款,我就一直買,所以耳機從有線的到comfort 35,就有四付。

總是有新東西出來,物質欲望停不住的時候,就會有匱乏感,不斷想消費。

但是錢買不到的是滿足感,覺察及關注內心,對人生滿意,才是解決的辦法。

而對人生滿意,我個人認為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一個人是不是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是不是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來自於這個人是不是做自己?因為必須要知道自己是誰,才能夠真正知道自己要的是甚麼,不是集體意識餵養我們的觀念,也進而有機會完成他,越貼近並且去滿足我們靈魂對成長和擴展的渴求,就會越快樂。

我很喜歡佛教的一句話,維安娜也說過,就是所有的痛苦都來自於與Creator/宇宙的分離。

因為匱乏感和物質慾望來自於小我,或讓我們落入爭奪和批判的世界,需要從別人手中得到物質去滿足小我需求,但當我們focus在滿足小我,就會產生與宇宙分離的感受,唯有我們能夠把小我擺一邊,讓高我領導,知道宇宙的能量是流動的,所有眼前的失去都只是宇宙資源上的調度,仍然堅信當我們是為宇宙所創造,豐盛會回來。

另一個面向是,我們現在所經歷的,是過去種下的因,我們眼前的一切只是要讓我們覺察我們過去哪個地方做錯了,當有這層覺悟和學習,就可以去修正過去做錯的事情,等待未來去檢視結果。而當未來發生的當下,是為了再檢視我們現在的覺悟和學習正不正確。

所以到底是第四維度是幻象還是第三維度?我認為是第四維度,意識的世界是真相,第三維度我們所經歷的一切是幻象。所以一但知道物質世界只是一個體驗因果的過程,就不太會受到眼前所發生的事情牽動情緒。知道那就只是個學習。

所以當我們太糾結於物質世界,卻無法看到最高的真相,會產生更多的痛苦,因為我們會被內心的慾望驅動著前進,而不是為了維持內心的寧靜。

所以這一切,都始於我們的心,檢視的,也是我們的內心。

一個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是山的物質世界是怎麼樣的體悟?

買東西是我需要,而不是我想要(得不到想要的,透過匱乏感學習)

買東西是我想要,而不是我需要(得到我想要的,知道自己是有選擇的)

買東西是我需要,而不是我想要(因為知道想要的都能得到,開始學習區分那個「想要」來自於小我的恐懼和匱乏感,還是靈魂真正「需要」,透過自律,只買靈魂需要的東西,而不被匱乏感所綁架)

為大家下載:

+ 我知道造物主對豐盛的定義,知道我透過豐盛感去創造物質界豐盛的體驗是甚麼感覺

+ 我對人生滿意,從完成靈魂使命的道路上得到滿足感及豐盛

+ 我已經學會無須跑在物質世界之後,透過匱乏感學習。我已經學會如何與宇宙共創,宇宙隨時調度我所需要的資源為我所用

同意的請說yes,為各位下載。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