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是項藝術,高級的幽默像用絲巾拭去塵埃。
https://fb.watch/kvUE9W4MVU/?mibextid=YCRy0i
上面這段影片超有感。
小時候我爸媽不准我們看綜藝節目,後來出去讀書了,自由了,反而看了覺得超不舒服,因為主持人會取笑來賓,或叫他們做會讓自己出糗的事。我就想我應該很不適合走演藝圈吧。(喂)
讀書時候有個男生很愛拿身邊的人開玩笑,有次別人只是開他一個無傷大雅的玩笑,他超生氣的就走了!當場大家都愣住。
後來看到一本書寫有關幽默的書,超有感。
玩笑也有潛規則,社會當中,像是窮人可以嘲笑富人,工人可以嘲笑白領,黑人可以嘲笑白人,人民可以嘲笑總統。
但是不能反過來,富人嘲笑窮人,白領嘲笑工人,白人嘲笑黑人,總統嘲笑人民。
因為玩笑當中帶有真實性,代表了開玩笑的人對事情的看法,玩笑等於用輕鬆愉快的方式說出最真實的感受。
所以處於劣勢的一方點出優勢的一方的真實,社會某種程度會達到平衡。像是美國高中有時候會有園遊會,會讓校長戴著小丑鼻子給學生丟水球,打中紅心校長就會掉到水裡面。
透過玩笑還有處於優勢的人的放低身段或是包容,去達到社會的平衡。
但是處於優勢的人嘲笑劣勢的人,這會變成霸凌。會變成有資源的一方去打壓沒資源的一方。
過分的玩笑也會製造仇恨。
真正幽默的人不會對人開玩笑 而是對事物開玩笑,是細微的觀察理解萬物運作的道理,從這樣的運作和自身主觀觀點的落差找到令人錯愕的地方,而用輕鬆的方式去化解那樣的錯愕。
像是小時候以為找到螢火蟲的家,在一棵柏樹裡,每天晚上都去拜訪螢火蟲。直到冬天發現營火蟲還在,白天去看才發現其實是別人亂塞的鋁箔紙。人生啊!(欣賞了一個夏天的鋁箔紙)
之前看節目有個藝人說,他有近視,有次去夜市肚子餓,朦朧當中看到麵攤,走過去發現是買內衣的,那個不是麵碗,是罩杯。(罩杯也太大了吧!而且應該都是白色的)
還有一種更高層次的是對自己開玩笑。自嘲需要有足夠的自信,也知道自己說出來不會被其他人攻擊或嘲笑,那就是自己頻率也要夠高。像是達賴喇嘛或是歐巴馬常常就在演說中自嘲,但是自己知道自己有足夠的份量,嘲笑自己並不會失去彼此的尊重。
以前訓練我英文寫作和演講的老師是牛津大學畢業的Glasgow人。通常在演說或寫作當中,太專業的內容就容易沉悶,聽的人或閱讀的人會容易恍神,所以會需要一些”twist”把他們的注意力拉回來,就是要放一些幽默在演說或寫作裡面,問題是如果在闡述環保或人權議題的時候,要如何幽默呢?這個真的是主講者或是寫作者的功力,內容要內化成經驗的一部分,創造出自己的觀點,再找到自己主觀觀點和事實的客觀觀點有落差的地方。
以人權來說,說了人權的定義是:
人權是所有人與生俱有之權利,它不分種族、性別、國籍、族裔、語言、宗教或任何其他身份地位。人權要求「把人當人」,是人的哲學。人權包括生命和自由之權利,不受奴役和酷刑之權利,意見和言論自由之權利,獲得工作和教育之權利以及其他更多權利。
那玩笑就可以是「我第一次爭取人權,是跟我媽說零用錢三塊,買不到東西,一定要五塊才夠。因為科學麵一包四塊,王子麵五塊。」
有傷害到任何人嗎?沒有。但是會勾起聽的人類似的經驗,就會覺得好笑。
昨天有個住在台灣,中文超好的外國朋友說,他完全聽不懂台灣的stand-up comedian(站在台上講笑話的人)在說甚麼,有甚麼好笑。下面留言就引起廣泛的討論。集結大家的結論就是笑話跟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及認同感有關。你必須要了解文化,有了共鳴才會覺得好笑。甚至可以從一個人的笑點,也就是角度,看到一個人的文化背景或是社會階級。
我想到有次跟我爸去一個大學教授的家作客,他們招待了很多亞洲留學生或教授,印象中她也住過非洲,這教授形象非常好,也讓人感覺非常有愛。
席間,她國小的小孩對著我說了一個非常有種族歧視的笑話,大概是嘲笑亞洲人的眼睛和說話的腔調,小孩是不懂的,她單純覺得很好笑,她很喜歡現場的每個人,也希望分享她的快樂。但是她一講,整個氣氛都凝結起來。媽媽一如往常的溫柔說,妳不可以說這樣的笑話,這樣不禮貌,接著用眼神示意小孩不要回嘴。小孩一臉矇。
這表示這個家庭表面上是和善的,但是心底還是充滿歧視的,所以當沒有外人的時候,這種笑話是被允許的。
如果一個沒有歧視的家庭,小孩在外面學到,大人會制止,而且給與道德教育。
一個人的笑話反而才看得出他真實人格。
這也是為什麼有一些歐美有名的搞笑明星或是stand-up comedian患有憂鬱症或是有自殺傾向。因為笑話是調節對於現實無力及無奈的一種緩解方式,而每個笑容的背後,隱藏了多大的無力,為了扮演好自己的身份,會去創造出更大的無力感支撐自己的成功。
這也是為什麼其實歧視或是霸凌的玩笑不能亂開,因為這樣的共同經驗會讓人性當中暴力和仇恨的種子在不經意當中發芽。
那個男生同學掉頭就走的樣子好像昨天才發生一般歷歷在目,也造成開玩笑的女同學一些心理創傷。為什麼有些人很愛拿別人開玩笑,自己卻開不起玩笑?我也是長大才明白。
或許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是極端沒自信,他必須要用嘲笑環境當中的其他人去縮短自己跟他人的距離,得到安全感,當他自己被嘲笑了,又再度拉大了自己跟環境當中其他人的距離,當失去對環境當中的安全感,他只能用怒吼去證明自己的存在,再快速的逃離那個環境。
人性很有趣。
昨天看J Lo的The Mother,劇中有句話很有感,當小女孩說殺手的媽媽不愛她的時候,媽媽的殺手同事說「妳不能聽她說的話,要看她做的事」
當一個人在平衡的狀態,可以透過完整表達自己,創造更好的溝通。
當一個人內心太脆弱,需要用謊言和批判去塑造堅硬的外殼。
而言語是與這個世界最直接的連結。
透過言語創造一個美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