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塔與密宗的「切」法

這陣子開始又對宗教有興趣,現在看比較多的是佛教。

佛教說的「空」不是真的甚麼都沒有,而是一個合一的狀態,因為你是我,我是你,就分不出你我,那就是空,這個空可以解釋甚麼都沒有,也可以解釋成甚麼都有。換作希塔的解釋方式就是七界的能量,在七界,除了白光,甚麼都沒有,同時祂涵蓋了一到六界,又甚麼都有!「無我」並不是我消失了,而是放掉「我執」之後與環境的協調而達成合一。

而要達到空這個不分你我的境界,就是要放掉「我執」,我執是對於「我」這個存在的執念,因為抱著我執的態度,就會變成我是我,你是你的對立狀態,無法達到我是你,你是我的合一境界。所以佛教要達到合一,就是需要放下我執(對「我」必須存在的執念)。

「我執」這種習性的背後,其實是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所以透過執念與環境對抗,去感受自我的存在。這種行為其實是一種對更廣大存有的一種無力感,想要逃避。根源來自於內在焦慮,是對於自己「存在」的這件事覺得不舒服。所以會不斷透過固執和個人的觀點跟外界形成對立,去確認自己的重要性和存在。

我執好像癌細胞,堅持著自己跟其他細胞不一樣的觀點,成為一種對立的狀態,它們並不知道它的執著正在傷害著這個身體和破壞和諧。

節錄以下是榮格與密宗的26個覺這本書裡面的一部份說明我執和情感我的部分。裡面說的相對我就是希塔說的小我,我執就是小我裡面比較負面的那一塊。

密宗修「切」法的時候是把自己放在最深的恐懼當中,去深切地感受到那個「我執」那部分的我的存在,直視那個「我」,認清這樣的「我」跟本不存在,就會切斷執念,釋放內心恐懼。

練「切」法最好的狀態就是正在經歷人生中的痛苦,當常處於一個與自己對立的狀態,可以時時刻刻覺察,檢視自己的「身份」,放掉「我執」,就能做到離苦得樂。

痛苦的存在是讓我們能夠觀察自己,因為唯有人經歷痛苦的時候才會努力地想搞清楚,究竟我身上發生了甚麼事?我覺得痛苦並沒有甚麼不好,但是身陷在痛苦當中而不覺察甚麼事情帶給自己痛苦,就很糟糕。

其實希塔的恐懼挖掘跟密宗的「切」修行法很像。就是覺察身邊的一個事件,去找出內在最深沉的恐懼,把這個恐懼攤在陽光下去檢視它,就會發現其實好像也沒甚麼。但是這個覺知,不需要走過多麼大的痛苦,而是見微知著,透過身上發生的事,深入自己最深沉的恐懼,然後透過看見宇宙所累積的智慧,釋放它,真的輕鬆多了!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