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上內圈與我,今天再把教材重新整理一次,而昨天看到這篇分享特別有感。
就像那天講佛教的視頻說的,在學習一項美德的時候,會做出一些負面的行為,當我們成長了,學習新的美德,才會知道過去做過哪些錯事,希塔說要原諒過去的自己,佛教說要懺悔。
就好比一個人要學習勇敢,投身當了軍人,殺了人學會了勇敢,當下他不會覺得自己有錯,但是下一世在學慈悲的時候,才會知道殺人是錯的。
或是饑荒的時候偷了人家食物餵養自己的孩子,去學習慈悲的美德,但是同時偷東西又違反因果和正義法則。到了下輩子要開始學正義法則的時後,才知道當時自己做的哪些是情是錯誤的。
而當能夠原諒過去的自己,就是理解當時犯的錯是為了必要的學習。而當完成那樣的階段,進入到下一個階段,下一個階段的我們,除了累積新的美德,也要學習不帶著舊有的惡習往前邁進。
內圈與我教會我們如何界定與人的界線。
自己學希塔到現在,會覺得要如何區分自己的內外中圈,不是看這個人與我們是否匹配,或是對方是否喜歡我,而是要去看這個人的靈魂等級。
一個人的靈魂等級不夠高,也就是能量比你低,就算他喜歡你,有一天也是會做出負面的行為。
一個人的能量等級相當,也要確保未來的我們能量也會相當。不然就是要準備好哪天和平說再見的準備。
講義上說,賢者最好只把其他賢者放在內圈。問題就來了,賢者只能放賢者,那如果小孩跟成人心智的人放了賢者會怎麼樣?
那我想這個局面就是你把人家放內圈,人家沒有把你放內圈的局面吧。
所以我就去思考了這個狀況,也觀察身邊的人做驗證。
每個人的愛都一樣多,因為我們都是造物主所創造出來的,差別在於智慧的不同,智慧的差異會影響我們對愛表達的方式。而對愛表達的方式造就了能量頻率的不同。
因為愛而產生了執念,會降低一個人的能量頻率,當我們得到美德的同時,也就得到智慧,對於愛的理解也就越來越通透。
所有人的問題都是跟周圍的人的議題有關。而跟周圍的人的議題都跟愛有關。
以賢者的角度來說:當一個賢者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內圈,他會耗費精力去照顧這個孩子,因為孩子永遠是『我我我』。當一個賢者把一個成人放內圈,會得到無止盡的抱怨。
那換個角度看呢?
當一個孩子把一個賢者放內圈,一切都是以我為主的能量,就會開始批判為什麼別人總是比較幸運?為什麼別人總是得到比較多?為什麼別人過得那麼順?覺得這個世界不公平時,而自己不懂得付出的同時,就像小孩子搶玩具,不知道自己正產生掠奪的能量,也同時產生文中說的懷疑、否定、批判、嫉妒、攻擊。
當一個成人把賢者放在內圈,會感受到很多的壓力。成人總是不斷完成事情,會做出比較,達標心態會覺得賢者會是一個跨不過去的檻,而產生了抱怨或怨懟之心。比起孩子毀了他人的能量,成人比較傾向自毀。
所以我自己也學會做事情不要好高騖遠。今天假設維安娜變成我的好朋友,在我的內圈,可能沒有比與我同樣靈魂層級的人當內圈好,因為她在我身邊,會很容易讓我自己感覺自己不夠慈悲、太情緒化、我非常努力的事情對她來說輕而易舉,而同時我在尊敬她的同時,某個層面來說,我與她的地位會產生不對等的感受。
而能量需要互相流動的狀態來看,她能夠給我的遠超過我可以給她的,就會造成不平衡,甚至失衡。
講直白一點是,我們會把同學或是學姊學妹當內圈,不會把老師當內圈,尤其遇到的是那種大師。因為她的太完美,會讓自己的學習過程充滿壓力。
而人都會產生頻率能量的共振。也把這當作檢視自己周圍的人能量場的一種方式跟:你同頻的人,不用解釋他們也能理解你。你不同頻的人,說破了嘴他們也無法理解你,那又何必解釋?而人在做選擇交際圈,是不講道理的,通常是選能量能夠共振的,也就是『感覺對的』,因為這種共振頻率會創造出舒適圈的感受。
不能共振的人不用強求。共振的人自己會來。但是不放掉不能共振的人,你永遠看不到新的機會。
以前我爸會跟我說,選男朋友不要看他的樣子,要看他朋友都什麼樣子。他的樣子是他演給你看的,他的朋友才是他真實的樣子。因為人可以說謊,但是物以類聚,要看一個人,看他的朋友最準。
一個正直的人,不會有八卦的朋友,因為他會跟那樣的人互斥。一個匱乏感的人,也交不到豐盛的朋友,因為能量也會互斥。最終,要有豐盛的人際關係,還是要從調整自己的頻率和能量做起。
那麼我們要如何判定和知道這個人目前在學習什麼美德的階段?頻率能量是否跟我們一致?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和態度看待?
明天來課的同學就會知道!沒來上課的去問來上課的同學。
就醬!
-
內圈與我 | You and Your Inner CircleNT$2,000 – NT$17,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