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到愛莉莎莎在推流量經營,買了這堂課之後發現還算是粗淺的入門課。
如果用品牌來看,有個終極公式是:positioning=segmentation+differeciation
定位=目標族群+產品差異點
目標族群:你會吸引的人,通常就是跟你自己類似的人最容易被吸引,或是看自己朋友大概的面相是什麼就很清楚
產品差異點:你能夠目標族群什麼,是別的品牌給不出來的?
你可以把自己當可口可樂,麥當勞經營,走mass market,個性不能太鮮明,而是創造出一個話題或是感受。
也可以把自己當精品經營,像是四季酒店,Prada,Lexus的,是創造出一個lifestyle,反而是把自己跟不同lifestyle的人區隔出來,吸引認同品牌lifestyle的人。
前者就是賣一般性商品,後者就是賣customer retention,客戶維護。
以希塔來說前者好賣的就是三階+造物主+豐盛。
後者是維持小的客群,但是一口氣帶著大家殺到DNA3。
我自己的朋友創業大概都走後者,我自己大概也是,因為我這種性格鮮明的人,愛的人就愛,不愛的人就不愛,好比BMW跟Audi或是Channel跟Dior。你要討好別人的segment,就會失掉自己的族群,因為人家買單的就是這個品牌的lifestyle。
這陣子我兩個朋友讓我覺得很有啟發,一個是Albert,一個是Amy,兩個人經營的都是走精品路線,所以創業階段寧願潔身自愛,就是等,也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原則,因為就是要這樣的堅持,才能創造出鮮明的個性,還有維持品質。
愛莉莎莎說到一個很重要的重點就是做自己,不然你做三集就撐不下去了。我也超有感,上個品牌就是做精品lifestle brand,當時讓我最卡的是做兩個不是我個性的品牌,第一個目標族群是富二代,打高爾夫,平常很loud的,第二個目標族群是一個只有在頂尖高爾夫俱樂部才有的品牌,穿那個衣服不但代表有錢,還代表身份地位。
我覺得那個跟我的人設差太多,跟老闆說我無法做不是自己的品牌,我自己的心過不去。因為當一個品牌經理人,如果你經營的品牌並不是你自己的生活方式,做的所有決定都是『偽裝』出來的,久了消費者會知道,他們就不會買單,儘管我當時把品牌做起來,這個品牌過了兩三年也會墜落。
前幾天我有個三階學生跑來跟我說,我都沒有做公益,課程價格太便宜,沒有讀書會,反正市場上所有人有做的都問我為什麼沒有做?
人對於掠奪有渴望,過去人會用戰爭滿足這種黑暗慾望,現在在體力上透過運動競技,心智上透過商業拓展。過去使用武力進攻的,現在轉換成商業或是文化侵略的模式。
不過如果她三階之後就去上不同導師的課,其實就不是我的TA,因為當初她買單我的並不是lifestyle,當然她看事情的角度會不一樣。而以行銷來看,mass market的忠誠度本來就不高,喜歡的是流行、話題,所以她會比較所有市場上她看到的一切來質疑我為什麼當初都沒有為他們做,我也不驚訝。
就好比以前在經營過的品牌是Kerring集團的,會對品牌有很多的設定,像是不准走公車或是燈箱廣告,行銷要有創意,因為精品在操作上就會跟mass market不一樣,他只能做他的segment接受的模式。
所以為什麼有人刻意搶我TA我會生氣,但是我知道不是TA的人,反而會協助他們找到適合他們的老師和學習環境。
因為我的TA在其他環境當中學習會不愉快,他們只是會浪費錢再回來複訊,甚至好幾次在外面發生一些不愉快事件,事後都是找我收尾。
而如果收到不適合我的學生,會影響到我的TA對我的觀感,反而把他們送到適合的地方,是幫了自己,幫了學生,幫了他,幫了另外一個療癒師或導師。
只能笑笑的跟詢問我的學生說,真是一言難盡啊。
品牌操作十幾年經驗,有點難用三言兩語跟她解釋。我大概會請她去看愛莉莎莎的影片吧,她可能看了一整套課程會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