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心情

說了太多希塔,來說說別的。
前前公司在上海,跟一個渠道合作,第一家店開在北京,台灣跟大陸的市場操作方式不同,確實有點難溝通。
像在台灣就是開一個發佈會,邀請媒體來餐敘茶敘,順便做展示,很少的錢連Vogue都上得了,但是在大陸,以品牌來說,一個上海的業績額就比一整個台灣還要多,流量在台灣粉絲破一萬就算網紅,但當時公司健身房那塊,一個場館的教練光是粉絲就有五十萬,微信群還要開好幾個。
以台灣公司來看,百貨公司進櫃,花50萬元裝潢店點就算不少錢了,我前前公司在一個event搭建一個兩天的pop up shop就折合台幣60萬。
之前比較難溝通的點是用臺灣經驗複製過去真的很難做,像是在台灣,行銷公關部門關係好,很容易在雜誌上掙到免費版面,但在大陸就很不划算,放一篇同樣廣告在同個雜誌除了是超過10倍的費用之外,這樣算算一連串的行銷活動會要花多少錢?但是品牌競爭激烈,根本一下子就被埋沒掉。再來就是品牌很可能針對的是北上廣深的市場,雜誌涵蓋面是全國,沒有打到的城市,資源全都浪費掉。
最好的方式還是精準地找到客源,精準的餵商品,精準的行銷。
之前我從事的是服飾業,在台灣可以憑上季度經驗和過去一年銷售就能夠做出商品規劃,因為南北差異不大,頂多冬天南部的外套不要下那麼深。
在大陸做同樣工作那個規模就變得很大,東北九月在穿外套的時候,海南島還在穿無袖,第一線城市消費者還在想要去日本還是韓國掃貨的時候,三線城市大概只買得起大Logo T恤,預估和下單只要一不準確,清存貨可以清到買手被fire掉。
所以最後都會跑出公式,連服飾的顏色、版型、材質、款式的細節,都會給每個款做出計分卡作為下單依據,每季其實是在用市場趨勢替數字作微調。
而在台灣買手可能一個人管10家店就很厲害,我在上海呆的品牌是一個人管600家店的採購。
Product Range也是經過精算,也就這樣其實會管中國,就管得了大中華區,也管得了亞太區,差別只是數字越變越大,內容越來越複雜而已。
言歸正傳,台灣大品牌小品牌操作方式差異不大,頂多是預算高預算低罷了,但在大陸當時真的把流量這塊玩得很細緻,商品需要如何在抖音小紅書甚至是天貓京東造成爆款,操作上很大的一個環節是如何找到打相同客層的品牌交換流量,甚至聯名,重點還有這些品牌願不願意跟你玩?品牌彷彿回到高中那時代,大家都有自己的小圈圈,誰都想要打進最受歡迎的女生的小群體。
事情還沒結束,打入品牌小圈圈之後,有沒有資本跟人家一起玩,玩了要做聯名,訂購量撐不撐得起達不達的到工廠製造的最低門檻和價格?尤其服飾的生命只有90天,活化庫存的壓力很讓人緊張。
在大陸玩這些遊戲真的會成長很快,創造力會甦醒過來,也會像我這樣,回到台灣覺得市場好無聊。
我總有個信念:不努力前進就會被淘汰。在台灣工作環境會讓我有那樣的恐慌,市場雖然小玩不起大遊戲沒錯,但是經濟衰退坦白說也不是一天造成的。
台灣養身體養老倒是很合適啊!(真心的說)

延伸閱讀:現象級購物號召力 新世代銷量密碼「TikTok」https://reurl.cc/GbGMNW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