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想要理解為什麼常常挖掘,造物主說這是最高最好的安排,最後同學卻爆了!不是只有我自己的班,其他老師的班也有,我自己也曾經上課對練,對方也沒做甚麼,但是我一看到對方就有怒氣。
常常挖掘創傷療癒的時候,發現創傷有很多的層次,第一層次是先讓個案從否認到接納,有的個案太痛,會痛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如同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無感,或是根本不記得發生甚麼事,那幾年的記憶是空白的。
第二階段是接受了,所有隱藏的情緒大爆發,而且是很複雜的情緒,有憤怒、悲傷等比較表層的情緒。這個時候要讓個案用他的方式釋放,這個時候不用說甚麼造物主愛你、一切都是最高最好的安排之類的話,因為只會激怒對方,他知道並且能夠接受的話,他就不需要把情緒埋藏在潛意識裡了。
等到表層的情緒釋放光,藏在裡面的情緒會慢慢浮現,像是不公平、不被愛、被背叛、無能為力等。這個時候需要做的是協助個案解決這些情緒。
等到個案的情緒釋放,最後才能夠用更高的角度看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這時候才是真正去看底層信念的時候。
往往以上階段會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療癒師也需要知道療癒的是造物主,個案經過幾十年都無法面對,療癒師不用去當英雄,想要挖幾次去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抱著這樣的心態,讓個案沒有足夠的時間適應不同階段和面對,反而會像是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一口氣釋放所有情緒,後果很可怕。
療癒師自己本身是完整的也很重要,當療癒師自己不完整,很容易會有「當我拯救他,就能拯救我自己」的錯覺,而把自己的功課也放在個案身上。
在兒時創傷療癒那本原文書有句話我非常同意,作者說,療癒的目標並不是要讓個案合一完整,而是讓他能夠放下過去往前走,這就非常夠了。
我大概從國中開始,我爸就會開始教我一些心理學概念,接著會開始閱讀那些書籍。以前以為就只是興趣,沒想到開始做希塔療癒,那些都變成養分,能夠更快速的直覺性判斷問題,也會掌握適當的節奏。
心理學有很多概念也會跟希塔療癒結合,比方說1~2歲是在alpha波,3~7歲是希塔波。以Erikson的人格發展理論來說,1~7歲都是感覺的培養,透過培養感覺,會產生情緒,情緒會創造反應。
往往一件事情的發生,我們會先有情緒,大腦根據產生的情緒,潛意識會直接做出第一次產生這個情緒的反應。也就是說,只要是我們經歷過的事情,如果沒有拉到意識去修正,是潛意識在做出反應,而潛意識判斷的依據就是模擬相同的情緒,在幼時我們被trigger出甚麼樣的反應。
0-2歲我們發展對環境的信任和安全感,食物的品質和是否得到愛的滋養,對我們來說很重要。這個階段發生甚麼事情我們不記得了,但是就像印記一樣印在我們潛意識,因為在alpha波裡面,腦波跟重度昏迷是一樣的,意識是直接被植入的。當事者無法分辨自己的意識及別人的意識。這也包含子宮內的記憶,很多個案覺得自不被母親想要,自己是多餘的,說這句話十之八九通常都是第一個小孩,母親意外懷孕。在那時候的社會價值觀裡,母親所有對自己的批判和不知道如何處理懷孕的狀況,這些意識會直接被孩子吸收成為自己的意識。處理這時候的意識會需要去辨別意識的來源,用游離飄盪的記憶處理。
而7歲以前每階段發生的事情,會一步一步的引導我們做決定和情緒反應,又正好3~7歲都在希塔波,基本上就顯化了我們整段人生了。
但是我們如何做出決定的?又來自於我們歷史層和遺傳層的學習,這我在後面會講更多。
而7~18歲當中,就是我們世界觀的形成。
所以當我在問第一次發生甚麼事,我會去搜尋個案在1~7歲的經驗有甚麼影響,很神奇的,常常發生的事件都是國中之後,但是國中的底層信念出來,還是可以在1~7歲間找到蛛絲馬跡或是未被滿足的情緒,去轉化那些情緒,而那些情緒轉化相對容易,因為當情感被滿足了,能量轉換很快。這也解釋為什麼送愛給子宮內的胎兒很有用,而且要從胚胎送到現在。
有時候發生同一個事件,不同的人卻做出不同反應,這來自於我們靈魂投胎的時候做了甚麼樣的設定,而這個設定是從我們的歷史層及遺傳層來,我個人認為來自於歷史層的經驗比較多。
通常都是歷史層有未解的事件,靈魂才會同意投胎到這個家庭或是這個環境當中學習。因為當我們歷史層帶有某種意念,進到一個家庭,這個家庭會有一些意識變成我們DNA的一部分,歷史層好比是食物的本身,遺傳層就好比是調味料,調味料是甜的還是鹹的,會去改變這道菜的風味,所以當這個食物有某種執著,可以透過調味料去改變味道。
遺傳層有兩層影響,一個是在投胎的時候進到我們DNA,另外一層就是在1~2歲的影響,然後3~7歲沒有例外的情況下,遺傳層與核心層是綁在一起的。
所以清歷史層或是遺傳層,還要回頭清核心層很重要。
兒童是被動的接受這個世界,會學會如何與這個世界共處或是妥協。遇到創傷,會有三種反應狀態:
1. 抽離:有點像是靈魂出竅一樣人在心不在,他的一輩子跟這個世界沒有真正的連結
2. 憤怒:會全身帶刺的去抵抗環境,就算輸了還是會爬起來繼續奮鬥,他的一輩子都在對抗這個世界
3. 共感:抽離自己的情緒和感覺,進入施虐者的感覺,會把施虐者的情緒和感覺當作自己的,像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這樣。因為孩子必須靠著滋養才能存活,當對抗等於死亡的時候,為了得到滋養,與施虐者共感可以讓自己配合施虐者,也可以預測施虐者下一步會怎麼做。
我個人發現一個孩子對這個世界還沒有太多的學習,會做出不同反應,通常是來自於歷史層的經歷。
我自己的學生都很直接,但是同時很有愛,每次挖掘跟同學有問題就直接找老師,或是挖掘結束會提出來,一起檢討。因為事前我就讓他們知道,他們的怒氣不是來自於對練的同學,而是來自於過去的經歷被這個同學勾到,去理解自己憤怒的來源,比對對方發脾氣更能解決問題。
大家攤開來講,也能夠讓把希塔療癒當科學研究來做的我,去學習和理解問題的生成和原因。
很促咪的是每次分組我都會下指令請造物主做出最高最好的安排,然後挖掘同學情緒上有衝突,那代表就算起了衝突,這兩個同學還是造物主認為最好的配對,所以我就去探索這件事。
幾次的發生我終於找到原因了!
通常被配對的同學有共同的能量在,共同的能量很可能來自於曾經有共同的經歷。
如果當療癒師的同學已經走出來,那會替這個還沒走出來的同學做出最棒的挖掘。因為療癒師同學的細胞會教會個案同學許多的智慧和勇氣。
如果療癒師同學沒走出來,個案同學也沒走出來,而抽離/憤怒/共感,這兩個同學靈魂都走同個路徑去解決問題,兩個人會我懂你你懂我,但是找不到解決方法。這時候如果叫老師,老師來做了下載,用細胞去教會兩個同學解決方法,兩個人有辦法一起解鎖。
那麼同樣議題,兩個都沒有解決,兩個卻用不同方式面對同樣的議題,這個時候,兩個人就會對幹!因為彼此的細胞會不同意對方的解決辦法,會認為自己的比較好,會開始產生抗拒。另外如果兩個同學兒時都是用憤怒解決問題,那個憤怒的能量很強,兩個也會對幹,因為憤怒這個時候會出來解決問題。我就觀察造物主會用甚麼方式療癒這個共同議題,我明白到造物主的最高最好,有時候是會讓這兩個同學碰到,先去trigger出雙方的情緒,等到情緒被trigger出來,會把這兩位同學分別交給其他同學解決議題,等到兩個同學穩定之後,最後還是會讓他們對上!
不過現在我學會分組下指令,除了要求最高最好,也會要求最溫柔,不然每次別人的靈魂揚升,我皮膚頭髮年齡就會老一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