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同學去應徵投資銀行遇到的怪考題包括要怎麼把一隻長頸鹿用toyota從A點運送到B點,LA有幾間加油站,另外我同學問我如何解:一台2000CC的車能夠塞幾顆乒乓球,我說搬家的時候東西都放後座,可以估得出後座容積多大,那也可以推估前座,大概試想50顆乒乓球可以裝在什麼體積的盒子裡,一台車可以塞幾個盒子,加上前座下的體積吧。
其實這些考題不是真的要答案,而是要考思考邏輯和解決事情的辦法,如果回答「打電話找人開貨車載長頸鹿」,「倒乒乓球倒到停滿」那第一關就被刷掉了。
結果得到一個把國外新品牌帶入台灣市場的工作,馬上遇到的功課就是算市佔率,他不像大品牌通路會給市佔率,當時算的方法就是去算自己和競品的通路點數,再將點的規模分三級,找出指標性店面,算出競品跟自己平均一間店的排面、SKU數、平均單價,加上業務回報的sell through,就可以粗略估算市場佔比的模樣。
面試台灣的面試者focus的都是你做過這你做過那嗎,他們要的只是一個會重複操練某種技能很熟練的人,同樣工作經驗講到我後來都會不耐煩。(履歷不是就有寫了嗎?)
有遇過一個老外面試,他還讀wharton,一開始就是要我批評他們的選品,要我找出問題和解決辦法,一直給的都是情境題,我整個頭腦突然活過來,越達越起勁,整整聊了四個小時。
後來他跟我說他找我這種人找很久了,就錄取了。
突然想到這個是想到愛因斯坦說的,常識就是18歲前所累積的偏見和謬誤。常識如果依賴的是經驗,遇到快速變遷的環境會行不通,但依靠的是邏輯,就可以找出問題和解決辦法。聽到這句話,感觸特別深。
台灣的環境比較像日本,重視經驗的傳承和累積,相信重複操練的過程當中會慢慢找出更好的辦法,歐美則是比較偏向個人獨意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重複操練的事情就依靠SOP吧!
我個人覺得平穩的環境按照經驗傳承是好的,因為可以避免錯誤發生的機率,但是面對快速變遷的環境就要依靠獨立思考。因為過去的經驗如果行不通,被那套經驗train過的腦袋會轉不出去。
我覺得那次面談最能收買我的心的事情就是,面試我的人曾經在一間世界五百大企業掌管全球一半的國家,他發現他的人生目標不是爬高位,而是做一個夠改變世界的人,他的方式是以影響別人用更好的方式生活,然後做了轉變。
他幫我找回了以前的創意活力和熱情。